莆田首条高速公交线路K05将开通:莆田二中发车经莆永高速开往仙游
面对监管要求与同业创新压力,银行业逐渐从数据治理成熟度的视角来认识和应对相关问题,众多银行开始积极行动和探索布局,迈出深化数据治理和数字化转型发展的重要一步。
但从更长期看,伴随本币使用需求的增加,国际货币体系的多元化将是大势所趋。全球债务鸿沟问题为国际金融稳定性构成威胁。
在应对外部融资条件变化所造成的冲击方面,本币债券市场还能减缓外国资本快速流动对本国经济和金融部门的冲击程度。值得一提的是,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于2015年10月正式上线运行,二期系统也于2018年5月上线。尤其是在货币政策紧缩周期中,国际资本流动、汇率波动风险、偿债风险和债务危机等交织,这为国际金融安全网的有效性带来严峻的挑战。最重要的一次调整是在2013年落地的第14次份额总检查,这次调整的重要成果是提高了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份额比例。这一举措体现了国家之间的贸易联系最终带来本币计价的真实需求。
在1944—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储备安排以黄金-美元本位制为核心。中国参与现有体系的改革以及创建新的多边金融机构有助于改善全球金融治理结构。我国央行数字货币使用双层系统后,将来对数据收集、分析和保护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数据对于央行数字货币是个大问题,各个国家情况不一样,有些国家原本是使用现金,它们的变化是从过去的没有支付数据到现在有支付数据,而包括我国在内的目前大多数国家已经有了数字支付,相当于数据从原来的支付机构转移到另一类机构中。
用户使用支付宝、微信支付,数据在系统里是闭环的,支付宝虽然看不到全中国的支付数据,但是可以看到支付宝里面全部的支付数据,这为支付平台提供其它基于支付数据的金融服务比如大科技信贷提供了可能。但像天秤币这种稳定币不一样,它是以主权货币作为底层价值支撑的稳定币,其内在是有价值的。由此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在设计央行数字货币时,首先要考虑具体的市场环境,根据具体情况做因地制宜的设计,才可能达成预期的目的。第三,需要理清央行数字货币的发行对于数据的采集、分析和保护的含义。
在一些问题的解决上,通过公共部门央行的系统可能更加有效。第二,如果数字货币跨境支付体系建立起来,可能成为与国际支付体系包括SWIFT竞争的并行系统。
各发达国家非常重视跨境支付的效率和安全问题,中国的央行数字货币主要是做国内的支付,当前也开始尝试与香港金管局、中东国家等进行跨境支付测试。当前我国央行对数字货币的功能设想是零售、不付利息的,也就是替代M0,并认为央行数字货币的发行对银行中介的冲击是不太大的,不会对商业银行造成脱媒效应。同时,如果大家愿意用起来,天秤币可能成为国际货币。根据BIS对全球各国央行的调查可知,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对央行数字货币关注的重点不一样。
所以,私人部门的支付系统虽然能解决大部分问题,但不一定是全局最优的。中国人民银行从2014年开始研究央行数字货币问题。从经济学分析的角度看,央行是否要发行数字货币,至少关注三方面的影响。考虑到将来人们对数字货币的需求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方便,所以愿意在钱包里持有很多钱,那么也许将来数字货币对金融中介的冲击不是我们现在想象的那么小。
因此,天秤币白皮书的发布可能是数字货币市场形成竞争压力最直接的触发因素,虽然后来天秤币改名diem,最后该计划被放弃了。在此之前,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比特币只是一种数字资产,不可能真正替代正在使用的货币。
从大的背景来看,数字货币也与自身金融部门和支付体系数字化有关。如果数据保护得差,人们得意愿就会低很多。
将来有没有可能使用数字货币在各国之间进行点对点的跨境支付,数字货币是否有可能构建一种新的跨境支付构架或者成为一个新的基础设施?因为数字货币支付是点对点的形式,也许基于这种形式,在跨境支付中,数字货币会成为一种国际新系统,从而现行国际支付体系包括SWIFT的重要性就会有所下降。当前,很多国家现金使用比例已经在下降,数字支付的比例大幅上升,这个时候就不是要不要数字化的问题,而是央行要不要参与数字化的问题。这对各国央行来说是一个直接的问题,将来人民币的国际功能或许也会受到挤压。但如果一国的银行体系竞争不足,现在提供一种新的工具,反倒有可能增加福利。这是因为2019年6月18日,脸书(Facebook)发布了天秤币(Libra)白皮书。作者黄益平系CF40学术委员会主席、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本文为作者在CF40双周内部研讨会第379期央行数字货币:国际趋势与中国实践上所做的主题交流。
三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第一,数字货币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脱媒的冲击可能被低估。比如,我国已经有移动支付,那为什么央行还要做数字货币支付系统?有一种学术观点是,私人部门所做的支付系统有效率,但却存在一些诸如负外部性较难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可以由公共机构来化解。
有文献研究指出,一个国家数据保护的好坏对人们使用央行数字货币的意愿有很大影响。例如,发行央行数字货币有可能导致银行受到冲击,这会降低福利。
这一点涉及到宏观经济,金融中介支持经济活动很重要的一点是投资,对此,需要关注发行央行数字货币对企业投资和总的社会投资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各国央行对CBDC态度的转变,2019年6月是一个分水岭。
第一,对金融中介的影响,也就是对现行金融体系会造成何种冲击和影响,包括对信用创造、银行挤兑、金融稳定等方面造成的影响。各国情况不一样,考虑不一样,重点不一样。发行央行数字货币的目的 央行发行数字货币是权衡利弊后的结果。这不仅仅是私人货币、主权货币和数字货币的竞争,同时也可能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
如果天秤币成功发行落地,它将会瞬间成为跨境支付的系统,因为脸书有30亿的用户,可以在很多国家铺开。两类国家重点不一样,原因是各自的痛点问题不一样。
进入 黄益平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数字货币 。所以,现在迫切需要理清央行数字货币对数据的采集、分析和保护的含义。
第三,对总体福利水平的影响。也就是说,如果数据保护得好,人们使用数字货币的意愿就很高。
发行数字货币最重要的是综合权衡发展数字货币的利弊。但是像支付宝、微信钱包里的钱也是不付利息的,按道理,理性的人不会把钱放在那里头,但实际上支付宝、微信钱包里的钱是很多的主权信用货币背后的铸币税逻辑往往诱导货币当局过度发行法定货币,由此引发货币内在价值萎缩,而货币实际购买力的下降往往直接损害主权货币的信用,使得持有人在外汇市场抛售通胀货币,导致该货币出现持续贬值成为高风险货币。其三,欧元区的应急管理机制尚不完善,现有的运营机构不足以对欧元进行协调有效的危机管理。
日本央行在房地产泡沫发生后不断下调利率以刺激经济增长,日元成为全球融资成本最低的货币,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利差的情况下,国际套息交易者选择使用日元这一自由兑换货币从日本金融市场进行规模巨大、成本低廉的融资活动,而后将日元兑换成其他高收益货币进行套利。通货膨胀的表象是物价的普遍上涨,实质是物价上升导致的货币实际购买力下降。
第三,美国的国内金融市场高度发达,不仅拥有规模大、信用评级高、流动性强的国债市场,而且拥有品种多样、制度健全、交易便利的基础资产市场,还拥有便于实现套期保值功能的衍生品市场,加上美国金融服务体系的相对完善,持有美元可以帮助投资者便捷实现避险诉求。(本文发表于《中国外汇》2022年第9期。
第二,稳健的政治及经济基本面。二、避险货币的分类 当前世界三大公认的避险货币分别是美元、日元和瑞士法郎,根据三种避险货币在驱动因素上的不同,我们可以将避险货币分为三类:基本面驱动型、制度驱动型和成本驱动型。